23 October, 2007

【轉載】歐洲城市新哲學:慢



文 / 陳玉慧

新的城市哲學悄然在歐洲一些小城裡誕生,這套哲學叫做:慢。繼多年在義大利發起的慢食文化(slow food)後,慢城運動(citta slow)也逐漸興起。

慢城運動是慢食主義的發揚光大,發源地仍然在義大利,目前在當地已有四十二個城市宣稱是慢城,而全歐境內包括波蘭、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國、法國、英國瑞士已有數十幾個城市加入,甚至在遠東的日本及韓國也有慢城,在德國己有六個慢城。歐洲的慢城多半是中古世紀的小城,人口只有幾萬人之譜。

要成為慢城並不容易,首先城內不能停車,沒有交通,只有行人徒步區,再者,城內不能賣速食,包括麥當勞星巴克等等的連鎖店和超市都應禁止,再者,城內也沒有霓紅燈,且週四週日店面都不營業。

這一切都是為了回歸到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速度,而同時,卻包留了現代文明的特色。反汙染反噪音反量化之餘,支持都市綠化,友持風力電,支持小型農作有機經營,及保留地方特色,譬如在義大利長期以來漫長的午睡傳統,也譬如支持以山城傳統蜜蜂色灰色料粉刷房屋,在慢城的學校午餐供應的都是當地有機食物。

說穿了,這套慢慢來或慢慢吃的哲學其實是反全球化運動的延伸。但並非所有全球化或現代的用品或策略都該被揚棄,著名慢城(Orvieto)市長親米奇(Cimicchi)便說,慢城不反對電子網路的使用,也不反對以電子網路做為行銷通路的橋樑,親米奇說,慢城主義者將改造現在的觀光產業和農業甚至一般商店經營方式。

親米奇是慢食主義的發起人之一也是慢城主義的始作佣者,他一本慢的哲理,排斥速食和連鎖店的林立,在orvieto,店鋪開始賣傳統地方特色的東西,有機香腸,手工製巧克力,甚至一些獨立少量製的起司,令商家驚訝的是,生意愈來愈好,觀光客購買量反而大增加。

起初,親米奇市長主張車子不淮開入城裡時,許多店鋪都大為緊張,因為一般認定,交通流量便意味著購買力,沒想到,整城成為行人徒步區後,觀光客反而不降反增。

Bra也是一個慢城,該城副市長布娜西碧兒對慢城主義充滿信心,她認為,「這是歐洲傳統文化的傳承,」畢竟慢城慢的有理,發源地在羅馬帝國中心的義大利也有原因,除了適合慢城的城市多半是中古世紀的小城,那些城市至今保有地方特色,也容易吸引觀光客。而慢字在英文中充滿負面意義,而在義大利文裡卻積極得多。慢城和一般定義下的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的境界就十分接近。

這是為什麼親米奇市長不但在撰寫一本叫慢的手冊,他還準備在他的慢城學校裡準備一套教材,教材內容是:品味,親米奇說,現在的學童連雞胸肉從那來的?桃子樹長成什麼樣子?都沒有概念了,他認為,品味是可以教導和訓練的,而慢城主義其實是一種品味主義。沒有品味便沒有生活質感。慢城主義是提昇生活品質的一種訴求。

在慢城的哲學裡,只有慢工才能出細活,只有慢條斯理地吃,才能吃出品味,甚至活出品味。親米奇等人為了慢城運動,每年都會在托斯坎尼山區召開慢城大會,他說,「我們的思維在亞洲很容易被接受,」可不是,不祗是日本人,中文讀者常說的客套話「請慢用」,其實便具有慢食或慢活的精神。

親米奇說,慢城運動的logo是蝸牛,「這一點在日本沒人有意見,在韓國則有人反對,」我沒告訴他,在台灣恐怕也會有人反對,可能會被誤認是前幾年的新興族群蝸牛族,這二者的訴求和屬性畢竟相去太遠了。

03 October, 2007

Graduation Snapshot

Just few months ago, it was a rainy morning and also the day having Master’s graduation snapshot. Everyone there was busy for settling everything down, hair, dressing, make-up, chatting, teasing to each other. I was so lucky to have these people around me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When you become a graduate student, you are neither callow nor mature; you know that you have more responsibility but just wanna get way sometimes; you imagine hundred of dreams but start to evaluate own limitations; you fall in love but scare to give promises, your world is so chaotic but it is just the beginning of being an adult.



  • Kath's Tabblo - Graduation Snapshot
  • 10/02 食記

    12:20 雞絲麵+海帶芽 / 一顆桃子 / 一顆蘋果
    14:15 熱拿鐵
    19:12 1/3碗白飯 / 紅蘿蔔皎白筍絲 / 百葉豆腐 / 一條香蕉

    02 October, 2007

    10/01 食記

    09:30 熱拿鐵
    14:18 蕃薯麵包 / 牛奶
    18:20 爆米花 / 熱拿鐵
    22:10 紅麴鮮雞飯 / 核桃黑芝麻牛奶

    01 October, 2007

    9/30 食記

    11:30 椰子葡萄乾麵包 / 咖啡拿鐵
    14:15 炒米粉 / 兩塊雞肉 / 蔬菜湯 / 蔓越梅鳳梨酥
    18:47 板條蔬菜湯
    22:00 一杯Shanty
    01:20 一杯Shanty

    30 September, 2007

    Imma & Risma in Taiwan





    9/29 食記

    12:30 一個可頌/巧克力牛奶
    14:45 雞絲麵+蛋+海帶芽
    18:20 1/3 杏仁蜂蜜巧克力片
    18:47 乾板條 / 蔬菜湯
    19:54 冰Cappucino

    29 September, 2007

    9/28 食記

    07:30 一杯熱伯爵奶茶
    09:30 大杯 Starbucks 熱拿鐵 / Cheese Bagel
    16:10 熱可可
    18:30 辣子雞丁石鍋拌飯 / 蔬菜湯
    19:50 熱 Cappucino
    22:30 一些薯條
    02:15 熱綠茶

    28 September, 2007

    及時行樂

    當我看見A、B和C的時候
    不禁想著
    五年後的你
    會是A、B或C的樣子

    或者
    你決定成為我現在的樣子
    而我在五年後
    變成你現在的模樣

    哎呀
    我悲觀的設想歧異

    及時行樂吧

    27 September, 2007

    Thu, 0:44

    " 大自然成熟了,於是她願意將自己纖毫畢露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從而也就把整個世界擁抱進她的懷裡 。"

    " 女人的眼淚是小溪的流水,幽幽的,平和的,無力的,卻能沖刷掉石頭堅硬的稜角。卵石,就是被女人的眼淚磨光的,並且,卵石也只有浸泡在女人的眼淚理財變得晶瑩美麗。"


    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6 September, 2007

    不耐

    不由自主的不平衡
    不由自主的進行言語攻擊
    想離開但無能為力
    想解決這些問題但需要時間
    時間在眼前消逝
    只能任憑它消逝
    落入空無宇宙中,眼睜睜的
    只剩滿溢的不平和言語
    只有言語
    那成了唯一的出口
    嘴是臭的
    情緒是憤怒的
    靈魂是空的
    軀體是僵硬的
    在白花花的陽光之下

    18 September, 2007

    Apocalyptica - Faraway Vol.2 / Apocalyptica

    他們的作品不論是音樂本身還是MV,都帶有神話色彩。

    Faraway Vol.2



    Apocalyptica

    【轉載】並不全球的全球化!─ 阿榮.阿帕杜萊的「全球景觀論」(下)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類似於本雅明(W. Benjamin)的「機械複製」概念,阿帕杜萊(註1)提出「想像複製」的概念,也類似於安德森(B. Anderson)的「想像共同體」概念,阿帕杜萊提出了「想像的消費體」概念(儘管他本人並沒有使用這些稱謂)。在今日全球時代,特別是「全球媒體消費」時代,想像已從個人天馬行空、閉目冥思式的抽象審美活動,從個人式轉移挫折與壓抑的策略,進入了一種從欲望開發、象徵生產、消費購買並藉以提高社會身份和建構自我認同的社會體制。換言之,全球化是一個「後馬克思∕消費拜物教」的社會。

  • 繼續閱讀
  • 【轉載】並不全球的全球化!─ 阿榮.阿帕杜萊的「全球景觀論」(上)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 阿榮.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 1949- )
  • 理論的魅力在於他建立了一種「想像的稜鏡」(imagined prism),來觀察這個被稱為「全球化」世界的演變過程,這是一種由多重碎裂的鏡片聚集在一個凹凸不平的錐體鏡座上,通過想像與建構,所形成的發散性、折射型的認知圖示,我把這種方法稱為「改良式的後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 繼續閱讀
  • 07 September, 2007

    Life

    One day, I leave.
    The day that everything becomes clear to me.
    The day that I realize that you were the one I ever loved, that I would die if I left you for one minute only.
    The day, I leave.

    鐵馬影展 Iron Horse Film Festival

    Taipe 09/07 - 09/16
    Losheng 09/15 - 09/16
    Hsinchu 09/12 - 09/20

  • 鐵馬影展部落格 Iron Horse Film Festival

  • 策展說明

  • 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到來的地方;如果真有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式可以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看不見的城市》by Italo Calvino

  • 鐵馬片單

  • 2007鐵馬活動/座談

  • 鐵馬場次表


  • 03 September, 2007

    Pink Floyd - IF

    A song I listened hundred times today.




    If I were a swan I'd be gone
    If I were a train I'd be late
    And If I were a good man
    I'd talk with you more often than I do

    If I were asleep I could dream
    If I were afraid I could hide
    If I go insane
    Please don't put your wires in my brain

    If I were the moon I'd be cool
    If I were a rule I would be bend
    If I were a good man
    I'd understand the spaces between friends

    If I were alone I would cry
    And if I were with you I'd be home and dry
    And if I go insane
    Will you still let me join in with the game

    If I were a swan I'd be gone
    If I were a train I'd be late again
    And if I were a good man
    I'd talk with you more often than I do

    20 August, 2007

    中國人與德國人的差異 Differences of German & Chinese

  • 劉揚 (Yang Liu)
  • 1976年出生於北京,13歲隨家人遷居德國。17歲時進入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設計系就讀,師從於霍爾格.馬諦斯,獲碩士及大師班學位。畢業後曾先後在倫敦、柏林、紐約工作及生活。2004年在柏林開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曾任教於荷蘭設計中心、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英國格拉斯歌美術學院,並在國際設計研討會及博覽會講座。劉揚的作品曾多次在國際設計大賽中獲重要獎項,作品被國際多家博物館展覽並收藏。
    作品《中國人與德國人的差異》於2007年5月至6月間在德國外交部展出

  • Yang Liu
  • is born in 1976 in Beijing, China. Since 1990 lives in Germany. She studied at UWE at Bristol, UK and gradueted with Master degree for Design in 2000 at the University of Arts Berlin, with Prof. Holger Matthies, since 1999 she has worked with Derek Birdsall in London, 2000 -2002 with Thomas Manss London and Berlin, 2003 - 2004 Chermayeff & Geismar New York, since 2004 she has established Yang Liu Design in Berlin.
    《 Differences of German & Chinese 》Exhibition in Germ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ay - June 07

  • YANG LIU DESIGN


  • Blue - German / Red - Chinese

    meinung / 意見 opinion



    lebensstill / 生活方式 life


    pünktlichkeit / 準時 on time


    kontakte / 人際關係 contacts


    ärger / 對待憤怒 anger


    warteschlange / 排隊 queue


    ich / 自我 I


    sonntags auf der straße / 週日的街景 sundays on the roads


    party / 聚會 party


    im restaurant / 在餐廳 in restaurant


    beim bauchschmerzen / 胃疼時的飲品 with belly-hurt


    reisen / 旅遊 travel


    schönheitsideal / 美麗的標準 ideal of beauty


    umgang mit problemen / 處理問題 handling problems


    drei mahlzeiten / 三餐 three meals


    transport / 交通工具 transport


    senioren im alltag /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seniors in the everyday life


    duschzeiten / 淋浴的時間 showering time


    laune und wetter / 心情與天氣 mood and weather


    chef / 領導 boss


    das kind / 孩子 the child


    in trend / 時尚 in the trend


    neuheiten / 對待新事物 novelties


    vorstellung vom anderen / 想像中的對方 conception of the other one

    09 August, 2007

    春 −> 夏 −> 秋 −> 冬 / 四季 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應該是陳珊妮的第一章專輯《四季》,裡面有一首同名歌曲,歌詞是這樣寫的

    秋天搖著尾巴
    說他愛著夏天
    但已經是過去的事
    冬天又來了

    要秋天多給一點時間
    還偷偷想著春天
    春花秋月最寂寞
    冬雨不討人喜歡

    你像夏天只愛自己
    我卻等你一個四季


    用春夏秋冬時序的變化描繪關係,幽默的讓人對糾結的情感稍稍釋懷。


    8/8 想像

    我老覺得這幾天家裡有鬼。
    希望是爺爺。
    他或許知道這幾天我一個人在家,所以回來和我作伴。
    就像小時候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