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April, 2007

最近要讀的小說






書名:
  • 奇想之年

  •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 作者:瓊.蒂蒂安
  • Joan Didion

  • 譯者:李靜宜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 年 03 月 29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摘錄:

    “ 人生變化如此之快
    轉瞬之間人事全非
    來不及吃過晚餐,你即棄我而去
    而自憐

    這是事情發生之後,我最先寫下的幾行字。電腦記錄的微軟文字檔〈關於改變〉(Note on change.doc) 日期是二OO四年五月二十日,晚上十一點十一分。但其實,五月那時我只是打開檔案,反射動作似的按下儲存鍵,然後就關閉檔案。我並沒有更動過那個檔案。

    這幾行字我是在二OO四年一月寫下的,那是在事故發生後的一天,兩天或三天。之後,我就沒再更動過這個檔案。

    很長一段時間裡,除了這幾行字之外,我什麼也沒寫。”


    “ 我這一輩子都是個作家。身為作家,甚至在孩提時代,早在我的作品開始出版之前,我就已發展出敏銳的感受力與技巧,能讓意義本身駐留在每一個字每一句與每一段落的節奏之中,無論我心中所想所信的是什麼,都能將之隱藏在精心推敲、越來越晦澀難懂的修辭背後。現在我想寫的是我這樣一個人,或者應該說是我變成什麼樣的一個人,然而在此刻的情況下,我真希望能用一間剪輯室來代替文詞與節奏,配備有 Avid 數位剪輯系統,讓我只要按下一個鍵,就能打破時間順序,讓你們同步看見此刻湧向我的所有回憶片段,讓你們揀選段落,以各自不同的詮釋手法,用迥然相異的方式唸出相同的台詞。在此刻的情況之下,為了尋覓意義,我需要的不只是文字。在此刻的情況之下,我需要的是讓我心中所想所信的一切都透澈可懂,就算只是為了讓我自己透澈明白。”


    “ 我必須相信他早就死了。
    如果我不相信他早就死了,我會認為我應該可以救他。
    除非看到驗屍報告,否則我就會一直這樣想,荒謬奇想變化多端,無所不在,這就是一例。”


    “ 菲利普.阿里葉 ( Philippe Aries ) 在《我們死亡的時刻》( The Hour of Our Death ) 書中指出,《羅蘭之歌》裡的死亡,即令是突然或意外,都表現出某種基本的特質,也就是:「來臨之前會有預警。」葛文被問到:「噢,我的大人啊,你怎以為你會早死啊?」葛文回答說:「告訴你,我活不過兩天了。」阿里葉詮釋說:「他的醫生、朋友或神父 (神父不在場,而且也被遺忘) 都不如他自己瞭解。只有將死的人知道他還剩下多少時間。」”


    “ 你坐下來吃晚餐。

    「你想要的話可以留著用。」一兩個星期之前,我把約翰口述的筆記交給他時,
    他說。

    然後 — 就完了。”


    “ 父母親過世,他說:「不管我們是不是早有準備,真的,也不管我們年紀為何,深藏在我們心中的東西都會隨之翻逐而出,激起令我們詫異的反應,讓我們以為早已塵埃落定的記憶與感覺重新飛揚。在人稱哀悼的那段模糊不確定的期間,我們可能就像置身潛水艇,靜靜停在海底,察覺到一顆顆深水炸彈,忽近忽遠,帶著回憶向我們襲來。」”


    “ 哀慟就不同了。哀慟沒有距離。哀慟會一波波襲來,突然發作,頓時驚懼憂心,讓人膝蓋發軟,眼睛發黑,日常生活無以為繼。”


    “ 我此刻明白,我堅持要獨自度過第一夜,原因其實比表面來得複雜,是一種本能得直覺。當然,我知道約翰已經死了。”


    “ 我必須獨自一人,這樣他才能回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