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uly, 2007

【轉載】台灣之光不是只有一個

中國時報 2007.07.22 
郭力昕 /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媒體改造學社」成員

  王建民又吞下一敗投,讓連勝的紀錄中斷,讓「台灣球迷心碎」。媒體連篇累牘的報導、分析、製造情緒。勝也專刊、敗也全版,儼然整個島嶼除了王建民的勝負成敗,再無任何其他可以感到集體榮辱的事。報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塔,即將超過「台北一○一」的高度;這麼一來,王建民身上所維繫著的讓台灣人感到「存在」的意義,似乎更致命地重要了。

  「台北一○一」被人譏為台灣的「矮子樂」,我認為「王建民高燒」也是。我當然知道台灣長年被排擠在國際社會之外的苦悶,和它因此協助製造出來的集體自卑、自憐、自戀等等各類扭曲心理。我也知道,王建民、美國職棒、以及各種職業運動節目,可以是很好看,熱鬧與門道俱備,不是一句「王建民高燒」可以道盡。但我仍想冒犯地問,一個(或數個)在美國職棒界打球的台灣球員,需要如此地佔據我們的全民生活內容、成為台灣驕傲的最大來源嗎?

  美國人也幾乎全民看球賽(無論現場看球或電視轉播),而他們沒有台灣式的自卑問題,看職棒、職籃,若有任何心理作用,也只是確認「美國即世界」的霸權感(例如,美國職棒決賽叫做world series)。當然,美國人的賽球與看球,有著更寫實的社會與經濟意義:職業球賽牽動著巨大的經濟利益,電視轉播費、球隊與明星球員的周邊商品、廣告收入、以及賭盤等等,皆是天文數字的商業活動,球員也都是可交換、轉賣的商品;此外,美國人民普遍難以改造由財團操控的兩黨政治,和極保守的政治環境。在令人沮喪、難以脫逃的政治環境與消費社會裡,美國的中產階級只能淪於看球解悶,把自己嵌在工作、慢跑、看球、購物、割草的生活循環裡,消磨生命。

  反觀台灣。我們國家確實既小、又被阻擋於國際之外,且國內現階段的政治發展也一團混亂、原地踏步。但是否我們就只能步美國的後塵,抓個啤酒在電視前,想像台灣屬於洋基隊或洋基屬於台灣,跟著球賽一起哭笑嘶吼以忘卻政治亂局?或者,我們是否只能像一些非洲或拉丁美洲的政經弱勢國家,要靠幾年一次世足賽或奧運項目的晉級與獎牌,以暫時的彰顯其國際能見度,並藉以凝聚民族愛國情緒、忘卻國內嚴重社會 / 政治問題?

  台灣的社會、經濟、人民平均素質、與政治發展條件,跟這些國家都不太一樣。我們的國際處境固然極為困難,但是國內的許多基礎條件與進步空間,其實仍充滿可能性。蘊藏在台灣社會各領域的一些累積與成績,是相當可敬的,值得讓做為一個台灣人感到自豪,只是那些成績也許從來不在商業主流媒體的視線裡罷了。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在上個月出版了一份由擔任家庭幫傭的外勞,利用假日學習創作的移工攝影集《凝視驛鄉:Voyage 15840》;這是一本由長期關注外勞權益的TIWA,為移工們舉辦攝影工作坊,而後編輯出來的極其動人的圖文作品。移工們以素樸的技術和敏銳的視角,用相機再現自己的工作處境、心情、和對台灣社會的觀察。在一個機會裡,我代TIWA寄贈了一本攝影集給當代英國著名左翼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杰(John Berger),因為伯杰在幾本著作中曾著墨於攝影議題的書寫,且他在幾部作品中持續關切歐洲地區移工的議題。以下是伯杰收到書後,來信的部分內容:

  「我要謝謝你送我這本極為特殊的移工攝影集!我從未看過任何類似的製作。這是一個具有開拓意義的成績!如果可以,請再寄給我幾份,我要送給一些歐洲的出版商;每一個國家都可以追隨你們(台灣)的這個典範。…我向所有參與製作此書的人致敬;長久以來,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如此地感動我,讓我驚喜。」

  我將信件轉給TIWA的朋友,並告訴她們,在這種時刻,我做為一個台灣人,感到真正的驕傲,與內在的自信。雖然台灣的外勞制度與許多對待外勞的不堪事實,令我羞恥,但同時也因為台灣社會裡,有像TIWA這樣的一群人,與一些類似的組織,把台灣變得令人尊重。如果我們能將台灣可敬的另類經驗與內在自信逐漸建立起來,也許我們可以更加自在地欣賞王建民、並替他驕傲,但不再需要依賴王建民或「台北一○一」替我們進行集體自慰。

16 July, 2007

紀錄片「南管女子」Woman of the Southern Wind



人生圓缺 就在彈唱舞動間 煙‧消‧雲‧散 
紀錄片「南管女子」Woman of the Southern Wind
陳玫君(Mei-Juin Chen) 作品

2007 巡迴映演
* 自由入場
7/15 (日)19:30 鹿港龍山寺
7/20 (五)19:30 台北誠品信義店
7/22 (日)15:00 台中誠品豐原店
8/04 (六)14:30 台南誠品店
12/08(六)15:00 高雄誠品夢時代店

影片簡介 Synopsis

紀錄片以台灣「漢唐樂府」優美的南管樂舞為骨幹,並由南管名家陳美娥女士娓娓道來她坎坷的成長歷程,從她眼中側窺台灣民間四十年來的變遷。

陳美娥女士出身流浪藝人,她以宗教家般的熱情,在有「大哥」背景的哥哥全力協助下,遍訪各地名師紮實南管古樂基礎,創新南管樂舞。近幾年她帶領典雅的復古陣容屢赴國外巡迴,艷驚各方,因而對台灣留下深刻的印象。2006年10月,陳女士帶領「漢唐樂府」赴法首演新樂舞「洛神賦」。陳玫君導演從該戲籌備之初開始,紀錄陳女士三年間的內心與外在世界。

本片為中英語發音的獨立製作,為求細膩,導演及製作團隊風塵僕僕地在台灣南北與中國數個城市拍攝,並走訪的泉州縣絲傀儡與晉江的野台梨園戲,全片視覺風格強烈,將於鹿港龍山寺舉行世界首映,之後將在歐美公共電視台播出。

陳玫君 Mei-Juin Chen│導演簡介 Director

生在台北的陳玫君畢業於北一女中及台大圖書館系,後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獲得電影及人類學碩士學位。擔任紀錄片製片與導演十餘年,作品曾在各世界主要影展及電視台放映,包括洛杉磯時報,好萊烏每日綜藝報等均給予嘉評,認為其作品「精緻而充滿人文及社會關懷。」並獲紐約林肯中心、紐約文化局頒發「最傑出亞洲藝人獎」。陳玫君曾擔任過洛杉磯現代藝術展評委,美國電影協會(AFI)影展之選片委員及美國公共電視台之獨立製片甄選委員。旅居好萊烏的她,也曾為哥倫比亞製片廠擔任電視紀錄片之製片。

陳玫君暨柏林影展首映之「梅蘭芳的世界」與播映於世界八十餘國公共電視台之「少林尤里西斯」後,2007年完成的「南管女子」,是她花費三年時間的最新動人之作。

09 July, 2007

小隱私廚之夜



睡前的一段文字

" 那不是房子,不是由玻璃、鋼筋和水泥組成的辦公大樓,摩天大樓或大教堂。我只看到洞,巨大無比的洞與建築物的輪廓,如果上帝成為一位墓地建築師,他將把辦公室蓋得像這個墓葬群一樣。我所看到的洞的輪廓如同層層相疊、敞開的墳墓,人們早上用臉、手、腳和衣服把洞吸進來,晚上再吐出去。"

" 辦公室結局是,我看到活生生的死人,非常緩慢、僵硬且出其不意地動著,有若那些老讓我覺得是我自己人生紀錄片的借屍還魂片。死亡從洞的各個方向和我打照面,員工只有晚上才被遣散,第二天他們被允許繼續死亡。“


摘自《最美的時刻》
By 明夏.柯內留斯 ( Michael Cornelius )

02 July, 2007

「數位時代下的產業發展及新聞傳播教育」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主題:數位時代下的產業發展及新聞傳播教育

在傳播資訊科技發展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數位時代來臨所意指的不再是單純的電子訊號由類比轉化至數位資訊儲存的過程。數位化讓各種不同型式的資料得以聚合(converge)。藩籬不再,界線消失,數位時代的重要性在於資料大規模數位化後,訊息被超速交換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社會文化現象及影響。例如,知識體系、個體存在、社群關係、民主過程、組織型態、經驗意義,美學認知,全球/本土的意識形成,都在數位時代下重新定義與改變。而傳播產業與新聞傳播教育,應如何在時代轉變的浪潮裡,重新思考其原則與定位?在知識系統與社會文化變遷的撞擊互動中,為既定的理想新生其方法與途徑?在「聚合」的態勢裡,辨視出其可運用的潛力與需避免的暗流?

「數位時代下的產業發展及新聞傳播教育」研討會,希望邀集所有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學者、業者、研究者、教育者、與運動者,在「傳播組織變革」、「傳播內容創新」、「人才養成」、「公民媒體教育」、及「其他相關議題」等五項子題中,一起在會議裡思考激盪數位時代為新聞傳播所帶來的契機與挑戰。

會議子題細分為:

(一)數位時代下的傳播組織變革:
數位科技對傳統媒體產業的影響、數位科技與另類媒體、數位環境下的傳播法規與政策、數位時代的產學合作、或其他相關議題。
  
(二)數位時代下的傳播內容創新:
數位資料庫、視覺設計、數位學習、新媒體與數位美學、或其他相關議題。

(三)數位時代下的傳播人才養成:
數位時代的新聞及傳播教育、廣告與公關教育、多媒體教學、遠距教學、跨學門發展、課程改革、國際化與全球化、教育與專業評鑑、或其他相關議題。

(四)數位時代下的公民媒體教育:
數位環境中的媒體識讀、媒體與社區、公民社會、性別教育、媒體與族群、媒體與國民健康推廣、或其他相關議題。

(五)其他與數位時代下產業發展及新聞傳播教育相關的議題


主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所

時間:第一天:2007年7月9日(星期一)
   第二天:2007年7月10日(星期二)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校本部曉峰記念館二樓國際會議廳

聯絡人:
陳慧蓉 助理教授
電話:02-28610511#37132
E-mail: chr2@faculty.pccu.edu.tw

陳慶懋 助教
電話:02-28610511#37106
E-mail: cqm4@faculty.pccu.edu.tw

  • 議程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