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July, 2006
【movie】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電影片頭,正在進行創作的藝術家Christine,錄製一段對話式的獨白,部份獨白內容這樣說,
“ When I call a name, it will be your name. “
“ What is your name? “
“ Never mind. “
“ Let’s go. “
“ Say it, let’s go. “
“ Everywhere, everywhere.
Even though, even though.
We are scared.
Cause it’s life, and it’s happening.
It’s really really happening…… "
" Right now. "
電影開始。
五歲小男孩世界的孤獨;早熟小女孩的孤獨;對性充滿好奇,徘徊在自我認同邊緣的青少年的孤獨;年輕藝術家,美術館策展人,鞋店店員,與老婆分手的男人,遇見真愛但已走向遲暮之年的老人的孤獨。這些人之間都有某些關聯,就像我們和我們周遭的人一樣,免不了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孤獨的形式。
每。一。個。人。
好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幾乎不曾在當下感覺到孤獨。或者,已經與之相伴太久?
只有在意識到過去的日子,過去的我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那時候的我做的某些事,是我的孤獨的形式。
每日每日的生活作息裡,我有很大部分的作息是無意識的。總要過了好一陣子才會發現,哦!原來我前一段日子做過哪些事;或者,前一陣子的我是處在什麼樣精神狀況下。當下的我,往往非常混沌,依著過往經驗累積的直覺行事。
孤獨大概是人與這個世界保持距離,避免自己受傷害的一種方式。它永無止境的滋長,然後消失;再滋長,再消失,直到生命終了。
電影中,Richard對著視磨腳為常態的藝術家Christine說,
“ You think you deserve that pain, but you don’t.”
“ People think that foot pain is a fact of life. But life is actually better than that.”
然後,他們知道,此刻的他們適合另一個人。
你以為,讓一個人走進你的生命裡,孤獨從此遠離。但是,它卻仍張牙舞爪的向你撲去,沒得逃的。讓不同的人進入生命與生活裡,或許孤獨愈發張顯,那畢竟是生命的進行式。
23 July, 2006
【轉錄】席丹的微笑
世足賽結束好一陣子了。調查過後,國際足總也已經針對頭垂事件做出裁定。這段期間以來,大部分的人都圍繞著席丹與馬特拉吉孰是孰非做討論,或者,不斷猜測兩人的談話內容究竟為何。在這些討論文章之外,和之寫了一篇非常不一樣的文章,從其他面向看待這次的意外事件,在這裡把這篇文章介紹給路過的人們。
﹦﹦﹦﹦﹦﹦﹦﹦﹦﹦﹦﹦﹦﹦﹦﹦﹦﹦﹦﹦﹦﹦﹦﹦﹦﹦﹦﹦﹦﹦﹦﹦﹦﹦﹦﹦﹦﹦﹦﹦﹦﹦﹦
席丹的微笑
文 / 和之 -
沒有世足賽,還真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足球迷。看新聞報導,凌晨兩點的法國對義大利冠軍戰,台北小巨蛋竟然湧進上千人觀看。不過我猜看熱鬧的成分應該比較大,世足賽結束後,平日還會繼續抱著電視看西甲、英超或義「假」聯賽的台灣人恐怕不多,假日會到球場踢踢球的就更少了。
這次看世足賽,一個很大的感想是,足球是種受裁判影響很大的運動。上屆世足賽南韓靠裁判幫忙連敗葡萄牙、義大利和西班牙,相信大家記憶猶新。足球近身爭搶動作很多,穿著釘鞋剷球也很危險,所以裁判的嚴抓犯規很重要。但是犯規與否、該不該給牌全憑自由心證,在關鍵地帶的爭議判罰,更往往影響比賽結果。
譬如前場自由球,乃至禁區內抓犯規給十二碼球,幾乎等於送給進攻方一分,而足球的一分是很巨大的,差堪比於棒球的滿貫全壘打或籃球的一波十五比零攻勢。本屆賽會義大利對澳洲,在下半場傷停補時即將結束前,「偉大的義大利左後衛格羅索(大陸中央台轉播員黃健翔語)」在禁區被絆倒,獲得一個點球,由托蒂罰進而獲勝的鏡頭,就令人印象極深。當時澳洲刻意保留替補球員的配額不用,準備在延長賽用充沛的體力好好伺候已經用完替補名額的義大利,如果沒有那個判罰,兩隊還很有得拼。
棒球被奧運踢出門外,其中一個理由是質疑棒球的公平性,認為裁判對比賽內容影響過大。其實足球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只是足球的後台太硬,奧會動都不敢動。
對足球的另一大感想是,這真是一個教歹囝仔大小的運動,恐怖的是這還是地球上最多人著迷、最具影響力的運動。照規矩,足球可以用腳踢、用頭頂、用胸腹攔停,除了守門員可以在禁區以手持球,球員手碰到球就是違例,必須讓出球權。可是實際上,球員們的手不但沒有閒著,功用還挺大。且看近身爭球時,雙方球員無不使勁拉扯對方的球衣,或明著暗著給拐子;門前爭頂,則按著敵將肩膀將之壓下,自己順勢跳得更高。
此外,踢人和假摔則已成為球場上的常識了。只要持球者被防守方絆倒,不管是否真的有被踢踹推撞,總是順勢一摔,抱膝哀嚎半天;而防守方毫無例外的都是立刻雙掌一攤,擺出萬般無奈的表情,被判給牌則球員們包圍裁判呼天搶地申冤。
我總是不免擔心,小朋友們看了,會不會覺得為了贏球盡力表演或扯謊都是必要的手段。
我沒有道德潔癖,也深知在現實的世界中,人們每天面對著複雜萬倍的爾虞我詐。然而球賽本該是一種簡化的、純粹化的勝負與娛樂,如楊照先生所說:「球賽,尤其是職業球賽,是一個刻意簡化了的勝負場合、簡化了的空間範圍、簡化了的時間限制、簡化了的敵對形式、簡化了的決定勝負的方法、簡化了的規則、簡化了的勝負後果代價……這樣的簡化讓人覺得安心,讓人感受到一些純粹的事物的誘惑,尤其是在無可逃躲的濁世裡。」——《悲歡球場》
我常想,像喬丹、席丹這些運動健將,生在當代是偉大球星,在古代也許就是殺人無算的大將軍。體育競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運動員透過競賽淬煉自己、激勵對手、鼓勵人群,因此比賽的精神必須是純淨的。如果表演、欺騙或者種種卑劣的手段可以被球迷認同接受,那我們還要規則跟裁判幹嘛?我們看球幹嘛?大家直接打一架還更痛快。
本屆賽事一日兩戰,首戰在台北時間晚上十一點,也就按時收看了幾場。四強戰都在凌晨三點或兩點開踢,沒有看現場轉播,但冠軍戰畢竟難得一見精彩可期,所以熬了一夜看完全場。
我不是足球迷,也不支持特定球隊,但在心理上隱隱然希望法國勝出。最主要的原因,畢竟是疼惜老將。也因此,當延長賽下半場,席丹毫無預兆地忽然往馬特拉吉胸口一個頭槌,真的是叫人傻眼。
從重播畫面看來,席丹和馬特拉吉事發之前並沒有激烈的身體衝撞,也沒有激動爭執的態度,因此當席丹往前跑了兩步拉開距離,馬特拉吉也沒有任何戒備,於是結結實實挨了一記。
後果大家都知道了,席丹紅牌下場沒有話說,法國最後PK戰也輸了。
事後各國媒體紛紛根據轉播畫面,請專家以唇語判讀,應該是馬特拉吉講了相當侮辱性的言語。經過幾天的沈澱,當事人逐漸出面還原當時的過程:先是馬特拉先是馬特拉吉在防守時不斷拉扯席丹的衣服,席丹回頭嘲諷說:「你這麼想要我的球衣,賽後我可以給你。」馬特拉吉聞言隨即大罵義大利三字經,並說了侮辱席丹母親和姊妹的言語,激怒了席丹,而有頭槌之舉。
至於馬特拉吉辱罵的詳細內容,馬特拉吉否認侮辱席丹的母親,只承認當時回嘴說:「比起你的衣服,我更想脫你老婆的。」席丹雖不願轉述當時的言詞交鋒,但在媒體詢問下被動地承認,馬特拉吉罵他「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恐怖份子妓女的兒子。」蓋席丹的父母親是阿爾及利亞人,他們全家都信仰伊斯蘭教也。
馬特拉吉為自己辯護道,他所用的詞語,在足球場上每天都可以聽到上百遍,他自己也經常被別人罵。言下之意,他並沒有做出格外不當的舉動。這也才讓我們這些局外人發現,原來足球場上的髒話污染這麼嚴重,球員之間是這麼缺乏風度。
有些人會舉喬丹或其他NBA球星的例子,認為用垃圾話讓對手失去冷靜是球場上的必要技巧之一。不過喬丹他們常講的垃圾話多是:「菜鳥,你守不住我的啦。」、「讓你投啊,你投啊,反正你也投不進。」之類,讓人感到羞辱但還算在尺度邊緣的話。像馬特拉吉直接問候對方女性家人,罵人家妓女或恐怖份子,或者要脫人家老婆衣服,這實在就太過份了。
隔天在網路上,遇到一些朋友評論席丹:「使用暴力就是不對」、「在冠軍戰又是生涯告別戰被判紅牌下場就是蠢」,並且把法國敗戰的責任推到席丹頭上。依理論理,他們說的不錯,但我對席丹是感到同情的。
要罵席丹笨很容易,但難道席丹自己不知道這樣做很笨嗎?席丹不是魯尼,他是身經百戰,素來沉穩內斂的大師級人物,怎會如此輕易被挑撥?
如果我們未曾收看現場轉播,而是早上醒來,看一段三十秒的電視新聞,報導高度聚焦在衝突的瞬間,頭槌的畫面不斷快速慢速地重播,那麼我們看到的席丹便是一個無緣無故使用暴力、粗魯兇惡的傢伙。但如果從一開賽就完整地看完全場,甚至從分組預賽就開始關注法國隊的表現,對席丹的觀感絕對是不一樣的。
一九七二年出生的席丹,今年三十四歲,是體能極限邊緣的老將。他兩年前就宣他兩年前就宣布自國家隊退休,但這次又重披戰袍帶領法國進軍世足。法國在本屆賽會不甚順利,開幕前與中國隊踢熱身賽,二號前鋒席塞被一個合法鏟球踢傷,無法在正式比賽上場,直到冠軍戰結束時他都還拄著柺杖。分組預賽,法國先是被南韓和瑞士逼和,在世足賽五連不勝,眼看就要不名譽地連著兩屆在預賽就被淘汰。關鍵的第三戰,對手是曾因球員向政府索取薪水和獎金不成而揚言罷賽的多哥。此役席丹累積兩張紅牌不能上場,法國隊直到下半場踢進一球,才擠下南韓以第二名進入複賽。
法國隊的平均年齡達三十歲又一百九十一天,是三十二強中最老的球隊,因此始終不被看好,對手也都信心滿滿地撂話。西班牙的勞爾對席丹嗆聲、巴西的羅納度對席丹嗆聲,葡萄牙的菲戈也說要陪這位皇馬隊友踢最後一場球,席丹總是沒什麼吭聲,只默默將這幾位皇馬隊友一一踢回家去。
終於踢到了冠軍戰、踢到了延長賽,經過七場高強度的比賽,球員們只能用意志力來支撐。延長賽下半場,包括席丹在內,雙方許多球員都不太跑得動了,沒有持球的時候顯然移動得意興闌珊。
在比賽中,席丹一度因為與義大利後衛爭頂而倒地。他坐在地上,臉上帶著恬靜的微笑,對場邊的法國休息區示意自己的肩膀受了傷,召喚醫護人員進場。那一定很痛,不然他就可以自己走到場邊接受治療。他不是在爭取同情,因為他沒有對裁判說半句話。
當時他的表情,是本屆賽會中,我所看到最迷人的表情,勝過所有進球的激動、獲勝的狂喜或者受傷的痛苦、敗戰的傷心。那是一種不怨天不尤人,帶著大將之風的恬淡笑容。
我完全被這個表情折服。因此即便席丹在身心俱疲時頭槌馬特拉吉,我不能同意他的這個作法,但仍然是同情他的。
頭槌事件在媒體高度關注下,也許會有進一步的發展,但應該不可能重賽,義大利奪冠的結果也不會改變。席丹有可能被沒收金球獎,無論如何也都洗刷不掉在生涯最終戰也是世足冠軍戰紅牌下場的污名。
可其實,我偷偷覺得,席丹會因為這一個頭槌而成為真正的傳奇巨星。試想,如果沒有這一槌,席丹就算捧得金杯,也不過是成就了一段「普通的佳話」而已。可是,在冠軍戰、告別球員生涯前幾分鐘,因為紅牌下場,而且是非常罕見地頭槌對手,這可不是隨便可以見到的場景。隨後鬧出的真相調查風波,以及各方意見的爭論,都讓席丹和本屆賽事在冠軍戰落幕後保持了高度的話題性。
就像許多人不曾親身目睹馬拉度納的黃金時代,但都聽說過他的「上帝之手」。可以想見,全球數十億足球迷和為數更多看熱鬧的速成球迷們,將會對此爭論不休好一陣子。席丹的紅牌,在每屆世足賽也都會被人重新提出來津津樂道一番,甚至在百年後,仍然會是世足的一大歷史事件。
人們會永遠記住席丹。而我,一介看熱鬧的速成球迷,會永遠記住席丹因傷坐地時的微笑。
21 July, 2006
Sign & Seal - Give it a whirl
Got a very interesting present from Jill. It's a creative stationery named " Sign & Seal-give it a whirl" from
There are some words expressing the designer's main idea,
" All work, no play... how boring is that? Bring a touch of whimsy to your desk with Sing & Seal, the pen-holding pinniped with perfect balance and a magnetic personality. "
YA!!!
" perfect balance and magnetic personality "
Everyone should work hard and play much more hard.
*^_^*
19 July, 2006
潘小俠影像展— akmei a tangozan: 蘭嶼記事 (1980-2005)
潘小俠影像展
akmei a tangozan: 蘭嶼記事(1980-2005)
日期:2006/7/15~2006/7/27
地點:華山文化園區 (Huashan Culture Park) 中2館A區 (果酒倉庫)
No. 1 Pate (Bade) Road Section 1, Taipei City.
Opening Hours: 9:00 ~ 22:00 Tuesday ~ Sunday (closed on Mondays and
national holidays)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協辦單位:藝術家雜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作品概述
鬼頭刀魚是以飛魚為食的大型魚類,強悍而自由,蘭嶼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曾用「宛如一尾雄性的鬼頭刀魚」(akmei a tangozan)這樣形容潘小俠;前輩攝影家張照堂也指潘小俠是「台灣攝影圈裡的鬼頭刀」,貼切地描繪出攝影家潘小俠是如何用既橫衝直撞,又悠然自在的態度斧刻他鏡頭下的蘭嶼:拿著火把戴上青蜂俠面具的小孩,面覆動物臉具的少年以及罩著鬼魔面具的驅惡靈男子;清晨裡睡在屋頂的男孩以及傍晚中孤單望海的女孩背影;行走中以及一個個站在鏡頭前盯視的達悟軀體……在潘小俠的鏡頭裡,這些意像冥冥中再現一種精靈與神氣,真實又奇幻,感傷且動人。
25年來潘小俠數度造訪蘭嶼,從陌生到熟悉到被接受、被擁抱,這一段漫長坎坷的路程全轉化為作品背後強大的張力,使其跳脫平面與黑白的限制,呈現潘小俠自身的攝影風格與人生經驗。潘小俠曾在「夜巡」、「醉巡」、「艋舺」攝影系列以鏡頭探觸社會底層:流浪漢、茶室酒女、走唱藝人…,表達人性的矛盾與疏離;這回潘小俠要以其特有的憨勇與直覺,展現直率、真情、厚實的蘭嶼記事。
17 July, 2006
Sylvia Plath
photo / www.tantmieux.squarespace.com/ sadi-ranson-pol...
美國作家席薇亞.普拉絲 ( Sylvia Plath ) 在少女時代即發表詩作和短篇故事,頗受文壇矚目。Plath 戀父,怨恨母親,無奈又無法逃脫詩人丈夫泰德.休斯 ( Ted Hughes ) 的影子,於 1963年自縊身亡。《瓶中美人》(The Bell Jar) 是 Plath 唯一的小說作品,自傳性色彩濃厚。
作家凱特.摩絲 ( Kate Moses ) 寫了另一本書《冬日將盡》( Wintering ),重建 Plath 自縊前心理的掙扎。 Plath 在自縊前努力維持心靈平衡,使自己充滿決心與希望,抵抗母親吞噬的愛,卻依然孤獨與憂傷。
Moses 描述 Plath 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她的母親感到羞愧—女兒的婚姻是恐怖的一團亂,又是通姦又是身體傷害,現在她卻趾高氣昂不屑眼前的大好機會,不願溫順偷偷溜走,不願緊緊攀附那個充滿愛與犧牲的家庭提供給她的窒息胸膛。
以前,她為席薇亞的精神崩潰感到羞愧。
要是她知道,席薇亞想殺的其實是母親,恐怕會更羞愧。
席薇亞想殺掉那個嘮叨不休,無私無我的母親,還有那些總是評論她,挑她毛病的旁觀者。」
Plath 面對死亡的慾望,
「這滋味像慾望—聆聽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覺。
以往,她也曾經這樣做過,每次的直覺都正確。
你所愛的人會棄你而去—這是她這輩子不斷聽到的聲音,敲打在她血管與耳朵裡的節奏,這是她的恐懼,卻是事實。
說來神奇,她就像個薩滿巫或者能預視未來的女祭司,她就是知道。」
她就是知道......。只有作家自己知道。
Drafts of Plath's "Stings" 詩作" Stings" 手稿
photo / www.english.uiuc.edu/.../ plath/stingsdrafts.htm
14 July, 2006
11 July, 2006
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會議程
會議名稱: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會
會議日期:95年7月12日(三)、13日(四)、14日(五)
會議地點: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台北市羅斯福路公館捷運2號出口往公館方向走2分鐘)
會議主題:數位化時代的媒體生態、教育與倫理
7月12日(三)
0900-1015 (75m)
1-A專題座談: 高等教育市場化與學術資本主義籠罩下台灣傳播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發展與未來
1-B論文發表:傳播史與媒介時間概念
1-C論文發表:檢視數位時代之法律趨勢
1030-1200 (90m)
2-A專題座談:媒體、運動全球化與國族主義:從世界棒球經典賽 (World Baseball Classic) 談起
2-B論文發表:數位化時代的新聞教育
2-C專題座談:後新聞局時代的廣電政策:媒體改造的願景與實踐
1300-1350 (50m)
3大會主題演講:數位風華 典範轉移:談數位時代之產業及社會典範移轉
1400-1540 (100m)
4 2006中華傳播學會會員大會
1600-1715 (75m)
5-A工作坊:族群資料庫工作坊
5-B論文發表:解讀閱聽人
5-C論文發表:新聞與公共領域
7月13日(四)
0900-1015 (75m)
1-A專題座談:數位化時代的傳播管理
1-B論文發表:閱聽人與圖像解讀
1-C論文發表:組織形象及公關
1030-1200 (90m)
2-A論文發表:閱聽人與政治參與
2-B專題座談: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兩岸三地之新聞傳播與媒體研究
2-C論文發表:性別、文本、認同
1300-1415 (75m)
3-A論文發表:數位時代的政策與產業前景
3-B專題座談:媒體集團與傳播生態變遷反思
3-C論文發表:國際傳播與本地化
1430-1545 (75m)
4-A論文發表:傳播研究的趨勢與觀點
4-B專題座談:媒體識讀教學實踐
4-C論文發表:多頻道環境之媒體生態
1600-1715 (75m)
5-A論文發表:新聞工作者的特質與困境
5-B論文發表:網路自我、交友、賦權
5-C專題座談:社會運動語藝批評的本土實踐
7月14日(五)
0900-1015 (75m)
1-A專題座談:兩岸傳播議題之探討 ─ 檢視兩岸消費者和閱聽人
1-B論文發表:數位時代與公共媒體
1-C論文發表:新聞人物及新聞事件的再現
1030-1200 (90m)
2-A專題座談:變遷市場下新聞專業之探討
2-B論文發表:語藝、社會運動、部落格
2-C論文發表:小團體、社區媒體、網路媒體
1300-1415 (75m)
3-A健康傳播專題:菸害防治傳播工作坊
3-B論文發表:閱聽人研究典範的新趨勢
3-C論文發表:媒體再現:貧窮與名人
1430-1545 (75m)
4-A健康傳播專題:健康傳播策略
4-B影像傳播專題
4-C論文發表:閱聽人、視覺媒體、傳播研究
1600-1715 (75m)
5-A國際傳播:台灣發聲
5-B影像傳播專題
5-C論文發表:階級、生活、文化消費
會議日期:95年7月12日(三)、13日(四)、14日(五)
會議地點: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台北市羅斯福路公館捷運2號出口往公館方向走2分鐘)
會議主題:數位化時代的媒體生態、教育與倫理
7月12日(三)
0900-1015 (75m)
1-A專題座談: 高等教育市場化與學術資本主義籠罩下台灣傳播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發展與未來
1-B論文發表:傳播史與媒介時間概念
1-C論文發表:檢視數位時代之法律趨勢
1030-1200 (90m)
2-A專題座談:媒體、運動全球化與國族主義:從世界棒球經典賽 (World Baseball Classic) 談起
2-B論文發表:數位化時代的新聞教育
2-C專題座談:後新聞局時代的廣電政策:媒體改造的願景與實踐
1300-1350 (50m)
3大會主題演講:數位風華 典範轉移:談數位時代之產業及社會典範移轉
1400-1540 (100m)
4 2006中華傳播學會會員大會
1600-1715 (75m)
5-A工作坊:族群資料庫工作坊
5-B論文發表:解讀閱聽人
5-C論文發表:新聞與公共領域
7月13日(四)
0900-1015 (75m)
1-A專題座談:數位化時代的傳播管理
1-B論文發表:閱聽人與圖像解讀
1-C論文發表:組織形象及公關
1030-1200 (90m)
2-A論文發表:閱聽人與政治參與
2-B專題座談: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兩岸三地之新聞傳播與媒體研究
2-C論文發表:性別、文本、認同
1300-1415 (75m)
3-A論文發表:數位時代的政策與產業前景
3-B專題座談:媒體集團與傳播生態變遷反思
3-C論文發表:國際傳播與本地化
1430-1545 (75m)
4-A論文發表:傳播研究的趨勢與觀點
4-B專題座談:媒體識讀教學實踐
4-C論文發表:多頻道環境之媒體生態
1600-1715 (75m)
5-A論文發表:新聞工作者的特質與困境
5-B論文發表:網路自我、交友、賦權
5-C專題座談:社會運動語藝批評的本土實踐
7月14日(五)
0900-1015 (75m)
1-A專題座談:兩岸傳播議題之探討 ─ 檢視兩岸消費者和閱聽人
1-B論文發表:數位時代與公共媒體
1-C論文發表:新聞人物及新聞事件的再現
1030-1200 (90m)
2-A專題座談:變遷市場下新聞專業之探討
2-B論文發表:語藝、社會運動、部落格
2-C論文發表:小團體、社區媒體、網路媒體
1300-1415 (75m)
3-A健康傳播專題:菸害防治傳播工作坊
3-B論文發表:閱聽人研究典範的新趨勢
3-C論文發表:媒體再現:貧窮與名人
1430-1545 (75m)
4-A健康傳播專題:健康傳播策略
4-B影像傳播專題
4-C論文發表:閱聽人、視覺媒體、傳播研究
1600-1715 (75m)
5-A國際傳播:台灣發聲
5-B影像傳播專題
5-C論文發表:階級、生活、文化消費
【轉錄】為中研院應該成立藝術所說幾句話
文 / 許博允
民生報
2006/07/06
近日中研院新院長就任,讓我聯想起多年來一直深感遺憾的一件事。中研院是國家最高研究機關,不論科學、人文領域,代表的是最尖端、對國家發展最重要的項目,其所引領的知識,當然具有崇高價值與影響意義。然而,人文科別裡,除了文學、歷史、哲學、語言、考古、社會、人類等項目,迄今,藝術並未受到應有重視。當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遴選「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多的是藝術項目,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在國內,卻一直不能登學術殿堂,未予藝術應該的崇高地位。
藝術不盡然是琴棋書畫,但即使只是琴棋書畫,在傳統士大夫觀念底下,也許仍只是風花雪月、餘興賞玩的「小藝」,只是禮樂射御書數的「小學」,非大學問也。但事實上,我想任何人都同意,埃及壁畫不僅是考古,也是繪畫;復活島的巨石不只是歷史遺跡,也是雕刻。最近平埔族巴宰海語只剩一位92歲老太太會說,全世界僅存一人,語言流失如此驚人,難道,藝術類別就沒有這種急迫性?
以我最熟悉的音樂來說。薩滿民族的擴張與血緣關係,除了從宗教分析,「呼麥」是更明顯的一條線索。這種雙喉、三喉音唱法,分布整個蒙族,甚至傳至保加利亞。它的起源應該是阿爾泰山脈兩側,隨著蒙古族擴張而流布。呼麥保存最好的是蒙古共和國,蒙古只有270萬人口,中國境內的內蒙卻有超過300萬的蒙族,再加上俄國境內貝加爾湖四周,總計1000萬的蒙族,除了呼麥,其它音樂、舞蹈也多相通。血緣、民族,常因為戰爭、遷徙而斷裂,音樂、舞蹈卻可提供相當多線索。
伊斯蘭教民族亦然。伊斯蘭民族分布整個西亞、中東二十多個國家,貫穿其間的,卻有一項最具代表的音樂「木卡姆」。這套曲式甚至與中國唐代音樂有所關連。從木卡姆音樂出發,可穿透現有的政治疆域,重新解釋民族、國族之間關係,這對紛爭頻仍的人類社會,難道不具意義嗎?
中國文人社會一向重視有形的,忽略無形的。崑劇被提舉為文化遺產,海內外文人大聲頌揚湯顯祖,為何就沒人提到音樂改良者魏良輔?《牡丹亭》文學研究汗牛充棟,為何中國聲腔演變迄今沒有大學問家出現?
我們再不重視藝術,不重視迄今被忽略的音樂、舞蹈、建築、美術,隨著全球化、商業化,西方勢力、流行文化大舉入侵,文化面貌更加無所辨識,人民將無所依歸,價值流離失所,文化精髓也將一去不返。
懇請中研院認真思考成立藝術所的必要性,讓藝術除了是人民百姓最貼近的精神享受之外,也能從建立學術地位,建立其崇高性,讓藝術代表人類文化精髓的意義更加彰顯。
民生報
2006/07/06
近日中研院新院長就任,讓我聯想起多年來一直深感遺憾的一件事。中研院是國家最高研究機關,不論科學、人文領域,代表的是最尖端、對國家發展最重要的項目,其所引領的知識,當然具有崇高價值與影響意義。然而,人文科別裡,除了文學、歷史、哲學、語言、考古、社會、人類等項目,迄今,藝術並未受到應有重視。當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遴選「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多的是藝術項目,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在國內,卻一直不能登學術殿堂,未予藝術應該的崇高地位。
藝術不盡然是琴棋書畫,但即使只是琴棋書畫,在傳統士大夫觀念底下,也許仍只是風花雪月、餘興賞玩的「小藝」,只是禮樂射御書數的「小學」,非大學問也。但事實上,我想任何人都同意,埃及壁畫不僅是考古,也是繪畫;復活島的巨石不只是歷史遺跡,也是雕刻。最近平埔族巴宰海語只剩一位92歲老太太會說,全世界僅存一人,語言流失如此驚人,難道,藝術類別就沒有這種急迫性?
以我最熟悉的音樂來說。薩滿民族的擴張與血緣關係,除了從宗教分析,「呼麥」是更明顯的一條線索。這種雙喉、三喉音唱法,分布整個蒙族,甚至傳至保加利亞。它的起源應該是阿爾泰山脈兩側,隨著蒙古族擴張而流布。呼麥保存最好的是蒙古共和國,蒙古只有270萬人口,中國境內的內蒙卻有超過300萬的蒙族,再加上俄國境內貝加爾湖四周,總計1000萬的蒙族,除了呼麥,其它音樂、舞蹈也多相通。血緣、民族,常因為戰爭、遷徙而斷裂,音樂、舞蹈卻可提供相當多線索。
伊斯蘭教民族亦然。伊斯蘭民族分布整個西亞、中東二十多個國家,貫穿其間的,卻有一項最具代表的音樂「木卡姆」。這套曲式甚至與中國唐代音樂有所關連。從木卡姆音樂出發,可穿透現有的政治疆域,重新解釋民族、國族之間關係,這對紛爭頻仍的人類社會,難道不具意義嗎?
中國文人社會一向重視有形的,忽略無形的。崑劇被提舉為文化遺產,海內外文人大聲頌揚湯顯祖,為何就沒人提到音樂改良者魏良輔?《牡丹亭》文學研究汗牛充棟,為何中國聲腔演變迄今沒有大學問家出現?
我們再不重視藝術,不重視迄今被忽略的音樂、舞蹈、建築、美術,隨著全球化、商業化,西方勢力、流行文化大舉入侵,文化面貌更加無所辨識,人民將無所依歸,價值流離失所,文化精髓也將一去不返。
懇請中研院認真思考成立藝術所的必要性,讓藝術除了是人民百姓最貼近的精神享受之外,也能從建立學術地位,建立其崇高性,讓藝術代表人類文化精髓的意義更加彰顯。
BBC- The world this week 10 July-16 July
MONDAY 10 JULY
Kosovo trial:
Former Serb President Milan Milutinovic and five other former officials go on trial before a UN court accused of war crimes in Kosovo in 1999.
前賽爾維亞總統 Milan Milutinovic 與五位前官員,於聯合國法庭面對1999年科索沃(Kosovo)戰爭的審判。
Saddam defence:
The trial of former Iraqi leader Saddam Hussein and seven co-defendants resumes in Baghdad, with the defence expected to sum up its case.
伊拉克前領導人 Saddam Hussein 及七位共同被告的審判將於巴格達 (Baghdad)再次展開。
Migration talks:
Ministers from African and European nations meet for a conference on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abat, Morocco.
非洲和歐洲國家首長於摩洛哥(Morocco)首都拉巴特(Rabat),就移民和發展問題舉行會議。
TUESDAY 11 JULY
Russian opposition:
Opposition politicians and NGOs hold a two-day "Other Russia" conference in Moscow ahead of the G8 summit meeting in St Petersburg. Kremlin officials have reportedly urged Western governments not to send representatives.
俄國反對派政治人物和部份非政府組織(NGOs)在G8高峰會舉行前,於莫斯科(Moscow)舉辦為期兩天,名為 “ Other Russia”的論壇。克里姆林宮(Kremlin officials)發表聲明要求西方國家政府不要派議員前往參與。
UN united:
UN Secretary General Kofi Annan and Germany's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attend the opening of a new UN "campus" in Bonn, bringing together several UN organisations on the same site.
Srebrenica remembered:
The families of nearly 8,000 Muslim men and boys killed by Bosnian Serb forces in Srebrenica mark the 11th anniversary of the massacre and bury newly identified bodies. UN chief prosecutor Carla del Ponte will attend.
聯合國首席檢察官 Carla del Ponte 將出席 Srebrenica 遭種族屠殺11週年紀念會。1995年,位波赫東部的 Srebrenicau 有將近8,000 名穆斯林成年男性與小孩遭賽爾維亞軍隊計畫性屠殺。
WEDNESDAY 12 JULY
Microsoft ruling:
The European Union is due to decide what action to take against computer software giant Microsoft for anti-competitive practices.
Rebel talks:
The Ugandan government and Lords Resistance Army rebels are scheduled to start peace talks in the southern Sudanese town of Juba. The negotiations are seen as northern Uganda's best chance for peace in years.
Independence day:
The tiny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 population 34,000 in 2003 - celebrates 200 years of independence. Perched in the Alps between Austria and Switzerland, it covers only 160 sq km (61.8 sq miles).
THURSDAY 13 JULY
Pipeline launch:
The Baku-Tbilisi-Ceyhan (BTC) pipeline is officially inaugurated. It will carry oil and gas 1,600km (1,000 miles) from the Caspian Sea in Azerbaijan across Georgia to the Turkish port of Ceyhan on the Mediterranean.
Shakespeare's finest:
A rare first folio edition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plays is expected to be sold at Sotheby's auction house in London. The editio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 English literature, may fetch more than £3m ($5.5m).
Merkel at home to Bush: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visits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s parliamentary district in Stralsund, northeastern Germany.
FRIDAY 14 JULY
Bush meets Putin:
Mr Bush and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hold a bilateral meeting on the eve of the G8 summit in St Petersburg.
War crimes trial:
The trial is due to start at the UN tribunal in The Hague of seven former Bosnian Serb officers charged with war crimes over the 1995 Srebrenica massacre.
Bastille Day:
French President Jacques Chirac marks the national holiday, commemorating the 1789 French Revolution, with an annual televised interview.
SATURDAY 15 JULY
Russia debut:
The leaders of the G8 group of nations - Canada, France, Germany, Italy, Japan, Russia, UK and the US - meet in St Petersburg. It is the first time Russia, which holds the presidency for 2006, is hosting the summit.
Techno tunes:
The techno music festival Love Parade returns to Berlin after a two-year break. The event, which started as a small party in 1989, now attracts up to a million people.
SUNDAY 16 JULY
Space trip:
The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is scheduled to return to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after spending about eight days doc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Crew members Mike Fossum and British-born Piers Sellers plan to carry out two or three space walks.
This guide to the week ahead is not intended as an exhaustive list, and the events noted may be cancelled or postponed.
Kosovo trial:
Former Serb President Milan Milutinovic and five other former officials go on trial before a UN court accused of war crimes in Kosovo in 1999.
前賽爾維亞總統 Milan Milutinovic 與五位前官員,於聯合國法庭面對1999年科索沃(Kosovo)戰爭的審判。
Saddam defence:
The trial of former Iraqi leader Saddam Hussein and seven co-defendants resumes in Baghdad, with the defence expected to sum up its case.
伊拉克前領導人 Saddam Hussein 及七位共同被告的審判將於巴格達 (Baghdad)再次展開。
Migration talks:
Ministers from African and European nations meet for a conference on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abat, Morocco.
非洲和歐洲國家首長於摩洛哥(Morocco)首都拉巴特(Rabat),就移民和發展問題舉行會議。
TUESDAY 11 JULY
Russian opposition:
Opposition politicians and NGOs hold a two-day "Other Russia" conference in Moscow ahead of the G8 summit meeting in St Petersburg. Kremlin officials have reportedly urged Western governments not to send representatives.
俄國反對派政治人物和部份非政府組織(NGOs)在G8高峰會舉行前,於莫斯科(Moscow)舉辦為期兩天,名為 “ Other Russia”的論壇。克里姆林宮(Kremlin officials)發表聲明要求西方國家政府不要派議員前往參與。
UN united:
UN Secretary General Kofi Annan and Germany's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attend the opening of a new UN "campus" in Bonn, bringing together several UN organisations on the same site.
Srebrenica remembered:
The families of nearly 8,000 Muslim men and boys killed by Bosnian Serb forces in Srebrenica mark the 11th anniversary of the massacre and bury newly identified bodies. UN chief prosecutor Carla del Ponte will attend.
聯合國首席檢察官 Carla del Ponte 將出席 Srebrenica 遭種族屠殺11週年紀念會。1995年,位波赫東部的 Srebrenicau 有將近8,000 名穆斯林成年男性與小孩遭賽爾維亞軍隊計畫性屠殺。
WEDNESDAY 12 JULY
Microsoft ruling:
The European Union is due to decide what action to take against computer software giant Microsoft for anti-competitive practices.
Rebel talks:
The Ugandan government and Lords Resistance Army rebels are scheduled to start peace talks in the southern Sudanese town of Juba. The negotiations are seen as northern Uganda's best chance for peace in years.
Independence day:
The tiny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 population 34,000 in 2003 - celebrates 200 years of independence. Perched in the Alps between Austria and Switzerland, it covers only 160 sq km (61.8 sq miles).
THURSDAY 13 JULY
Pipeline launch:
The Baku-Tbilisi-Ceyhan (BTC) pipeline is officially inaugurated. It will carry oil and gas 1,600km (1,000 miles) from the Caspian Sea in Azerbaijan across Georgia to the Turkish port of Ceyhan on the Mediterranean.
Shakespeare's finest:
A rare first folio edition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plays is expected to be sold at Sotheby's auction house in London. The editio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 English literature, may fetch more than £3m ($5.5m).
Merkel at home to Bush: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visits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s parliamentary district in Stralsund, northeastern Germany.
FRIDAY 14 JULY
Bush meets Putin:
Mr Bush and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hold a bilateral meeting on the eve of the G8 summit in St Petersburg.
War crimes trial:
The trial is due to start at the UN tribunal in The Hague of seven former Bosnian Serb officers charged with war crimes over the 1995 Srebrenica massacre.
Bastille Day:
French President Jacques Chirac marks the national holiday, commemorating the 1789 French Revolution, with an annual televised interview.
SATURDAY 15 JULY
Russia debut:
The leaders of the G8 group of nations - Canada, France, Germany, Italy, Japan, Russia, UK and the US - meet in St Petersburg. It is the first time Russia, which holds the presidency for 2006, is hosting the summit.
Techno tunes:
The techno music festival Love Parade returns to Berlin after a two-year break. The event, which started as a small party in 1989, now attracts up to a million people.
SUNDAY 16 JULY
Space trip:
The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is scheduled to return to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after spending about eight days doc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Crew members Mike Fossum and British-born Piers Sellers plan to carry out two or three space walks.
This guide to the week ahead is not intended as an exhaustive list, and the events noted may be cancelled or postponed.
07 July, 2006
【轉錄】德國再見
AFP PHOTO / ROBERTO SCHMIDT
文 / 陳玉慧
德國輸了,球迷哭了,不可思議,且是在最後二分鐘。當時,已看不到士氣了,只覺得大家在等射十一米。整個德國靜悄悄,沒有聲音,陷入沉默。德國人從此又變成壓抑的德國人,這幾週的活潑熱情,都消失了。
怪只怪克羅斯(Klose)鐵頭王子的頭不管用,大半場都在睡覺,波多斯基(Podolski)呢,好像在跑步練習,巴拉克(Ballack)怎麼說呢,他恐怕還沒搞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士氣不見了,就是不見了,沒有非贏不可的決心,只有艱難地防守,羅東(Odonkor)多比較活,也快,但太晚才上場,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怪只怪菲令斯(Frings),他千不該萬不該前幾天伸手打人,被判禁賽,他沒來大家才發現他其實很重要,不,他太重要了,就因為他不能參賽。
教練克利斯曼(Klinsmann)要捲舖蓋了,明天起批評將接踵而來,還是貝根鮑華()聰明,他要結婚就在十天前結了,要是等到輸球才結婚,那肯定難看,克利斯曼,克利斯曼,沒有魔咒,沒有招數,德國教練真是不好當。還是義大利教頭高招,第二場延長賽才送上二個射手,讓德國措手不及,義大利教頭看到德國中衛防守疲了,不疲也才怪,都堅守了一百廿分鐘。
德國隊在今年三月在米蘭以四比一輸給義大利隊,原班人馬,這三個多月以來,德國隊稍有進步,但還是不夠。德國從來沒有在世足賽上贏過義大利,從來沒有,民族性的問題,義大利人的靈活比德國人的嚴謹吃香,且義大利人又比拉丁美洲人有章法,德國隊尚未從三月輸球的餘悸中醒過來,沒有,德國還沒醒來,德國還陶醉在對瑞典和阿根廷的勝利裡。
不錯了,能踼出四強,讓德國舉國狂歡這麼久,這是一種說法。唉,德國人就是不適合踼足球,太死板了,老是一個踼法,人家馬上都看穿了,這是另一種說法。
德國人的足球熱提早結束,再見了,德國,德國再見。
01 July, 2006
總有一天我會被焦慮給殺死 I'll be killed by anxiety one day
總有一天我會被焦慮給殺死。
Anais Nin的文字描寫的貼切,「你突然覺得前述所有的悲劇都要發生了,」
你的愛人剛摸過你,你正走在夏日午後,沒什麼特別的事情在等著你,你也沒得到什麼悲慘的疾病,也沒有什麼親愛的人剛好去世。
眼前沒有敵人,也沒有悲劇;沒有醫院,也見不到墓地.........什麼都沒有.........。
但你過街時突然颳起一陣風,飛沙走石。
雖然也沒吹到你臉上,但你突然覺得前述所有悲劇都要發生了。
你突然覺得無名的焦慮,心臟緊縮。
靈魂被刺的恐懼,看不見的戲劇.........,
焦慮是女人心裡無聲的尖叫,是噩夢。
By Anais Nin (1903-1977)
Anais Nin的文字描寫的貼切,「你突然覺得前述所有的悲劇都要發生了,」
你的愛人剛摸過你,你正走在夏日午後,沒什麼特別的事情在等著你,你也沒得到什麼悲慘的疾病,也沒有什麼親愛的人剛好去世。
眼前沒有敵人,也沒有悲劇;沒有醫院,也見不到墓地.........什麼都沒有.........。
但你過街時突然颳起一陣風,飛沙走石。
雖然也沒吹到你臉上,但你突然覺得前述所有悲劇都要發生了。
你突然覺得無名的焦慮,心臟緊縮。
靈魂被刺的恐懼,看不見的戲劇.........,
焦慮是女人心裡無聲的尖叫,是噩夢。
By Anais Nin (1903-1977)
沒有這個女人的位置 There's no space for this woman
女人覺得很無聊。
她以為男人正在偷腥,享受著肉體和紅酒帶來的歡愉。
女人打了通電話給男人,提醒他一些瑣事。透過電話,她聽到背景音是男人固定收看的新聞頻道節目廣告。忽然間,男人簡訊提示音響起。
是誰呢?誰也同她知道,此時半夜三點,男人未就寢。
或許是那個某某吧!另一個新出現在男人送件匣的名字。男人上幾封發出的訊息,給一個新出現的名字,內容大致分別是,「想妳」,「妳今天穿著有點偏紅,不過大致上還好」,「我今天會去,妳也會去嗎?」。剛剛響起的訊息提示音,或許就是這個誰。
二個小時候,男人發了封簡訊道晚安,同時也抱怨了自己的偏頭痛。女人知道,男人此時獨處,虛弱,狼狽。
女人總是知道男人何時虛弱又狼狽。如同母親,知道兒子回家時刻的心情。
男人視一個個新出現的名字為情人,視女人為母親。
女人,深深厭惡著那些成為母親的女人們;但女人,也無法成為流動的新名字。
她以為男人正在偷腥,享受著肉體和紅酒帶來的歡愉。
女人打了通電話給男人,提醒他一些瑣事。透過電話,她聽到背景音是男人固定收看的新聞頻道節目廣告。忽然間,男人簡訊提示音響起。
是誰呢?誰也同她知道,此時半夜三點,男人未就寢。
或許是那個某某吧!另一個新出現在男人送件匣的名字。男人上幾封發出的訊息,給一個新出現的名字,內容大致分別是,「想妳」,「妳今天穿著有點偏紅,不過大致上還好」,「我今天會去,妳也會去嗎?」。剛剛響起的訊息提示音,或許就是這個誰。
二個小時候,男人發了封簡訊道晚安,同時也抱怨了自己的偏頭痛。女人知道,男人此時獨處,虛弱,狼狽。
女人總是知道男人何時虛弱又狼狽。如同母親,知道兒子回家時刻的心情。
男人視一個個新出現的名字為情人,視女人為母親。
女人,深深厭惡著那些成為母親的女人們;但女人,也無法成為流動的新名字。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