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July, 2006

【轉錄】席丹的微笑



世足賽結束好一陣子了。調查過後,國際足總也已經針對頭垂事件做出裁定。這段期間以來,大部分的人都圍繞著席丹與馬特拉吉孰是孰非做討論,或者,不斷猜測兩人的談話內容究竟為何。在這些討論文章之外,和之寫了一篇非常不一樣的文章,從其他面向看待這次的意外事件,在這裡把這篇文章介紹給路過的人們。

﹦﹦﹦﹦﹦﹦﹦﹦﹦﹦﹦﹦﹦﹦﹦﹦﹦﹦﹦﹦﹦﹦﹦﹦﹦﹦﹦﹦﹦﹦﹦﹦﹦﹦﹦﹦﹦﹦﹦﹦﹦﹦﹦
席丹的微笑
文 / 和之 -
  • 古典之必要


  • 沒有世足賽,還真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足球迷。看新聞報導,凌晨兩點的法國對義大利冠軍戰,台北小巨蛋竟然湧進上千人觀看。不過我猜看熱鬧的成分應該比較大,世足賽結束後,平日還會繼續抱著電視看西甲、英超或義「假」聯賽的台灣人恐怕不多,假日會到球場踢踢球的就更少了。

    這次看世足賽,一個很大的感想是,足球是種受裁判影響很大的運動。上屆世足賽南韓靠裁判幫忙連敗葡萄牙、義大利和西班牙,相信大家記憶猶新。足球近身爭搶動作很多,穿著釘鞋剷球也很危險,所以裁判的嚴抓犯規很重要。但是犯規與否、該不該給牌全憑自由心證,在關鍵地帶的爭議判罰,更往往影響比賽結果。

    譬如前場自由球,乃至禁區內抓犯規給十二碼球,幾乎等於送給進攻方一分,而足球的一分是很巨大的,差堪比於棒球的滿貫全壘打或籃球的一波十五比零攻勢。本屆賽會義大利對澳洲,在下半場傷停補時即將結束前,「偉大的義大利左後衛格羅索(大陸中央台轉播員黃健翔語)」在禁區被絆倒,獲得一個點球,由托蒂罰進而獲勝的鏡頭,就令人印象極深。當時澳洲刻意保留替補球員的配額不用,準備在延長賽用充沛的體力好好伺候已經用完替補名額的義大利,如果沒有那個判罰,兩隊還很有得拼。

    棒球被奧運踢出門外,其中一個理由是質疑棒球的公平性,認為裁判對比賽內容影響過大。其實足球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只是足球的後台太硬,奧會動都不敢動。

    對足球的另一大感想是,這真是一個教歹囝仔大小的運動,恐怖的是這還是地球上最多人著迷、最具影響力的運動。照規矩,足球可以用腳踢、用頭頂、用胸腹攔停,除了守門員可以在禁區以手持球,球員手碰到球就是違例,必須讓出球權。可是實際上,球員們的手不但沒有閒著,功用還挺大。且看近身爭球時,雙方球員無不使勁拉扯對方的球衣,或明著暗著給拐子;門前爭頂,則按著敵將肩膀將之壓下,自己順勢跳得更高。

    此外,踢人和假摔則已成為球場上的常識了。只要持球者被防守方絆倒,不管是否真的有被踢踹推撞,總是順勢一摔,抱膝哀嚎半天;而防守方毫無例外的都是立刻雙掌一攤,擺出萬般無奈的表情,被判給牌則球員們包圍裁判呼天搶地申冤。

    我總是不免擔心,小朋友們看了,會不會覺得為了贏球盡力表演或扯謊都是必要的手段。

    我沒有道德潔癖,也深知在現實的世界中,人們每天面對著複雜萬倍的爾虞我詐。然而球賽本該是一種簡化的、純粹化的勝負與娛樂,如楊照先生所說:「球賽,尤其是職業球賽,是一個刻意簡化了的勝負場合、簡化了的空間範圍、簡化了的時間限制、簡化了的敵對形式、簡化了的決定勝負的方法、簡化了的規則、簡化了的勝負後果代價……這樣的簡化讓人覺得安心,讓人感受到一些純粹的事物的誘惑,尤其是在無可逃躲的濁世裡。」——《悲歡球場》

    我常想,像喬丹、席丹這些運動健將,生在當代是偉大球星,在古代也許就是殺人無算的大將軍。體育競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運動員透過競賽淬煉自己、激勵對手、鼓勵人群,因此比賽的精神必須是純淨的。如果表演、欺騙或者種種卑劣的手段可以被球迷認同接受,那我們還要規則跟裁判幹嘛?我們看球幹嘛?大家直接打一架還更痛快。

    本屆賽事一日兩戰,首戰在台北時間晚上十一點,也就按時收看了幾場。四強戰都在凌晨三點或兩點開踢,沒有看現場轉播,但冠軍戰畢竟難得一見精彩可期,所以熬了一夜看完全場。

    我不是足球迷,也不支持特定球隊,但在心理上隱隱然希望法國勝出。最主要的原因,畢竟是疼惜老將。也因此,當延長賽下半場,席丹毫無預兆地忽然往馬特拉吉胸口一個頭槌,真的是叫人傻眼。

    從重播畫面看來,席丹和馬特拉吉事發之前並沒有激烈的身體衝撞,也沒有激動爭執的態度,因此當席丹往前跑了兩步拉開距離,馬特拉吉也沒有任何戒備,於是結結實實挨了一記。

    後果大家都知道了,席丹紅牌下場沒有話說,法國最後PK戰也輸了。

    事後各國媒體紛紛根據轉播畫面,請專家以唇語判讀,應該是馬特拉吉講了相當侮辱性的言語。經過幾天的沈澱,當事人逐漸出面還原當時的過程:先是馬特拉先是馬特拉吉在防守時不斷拉扯席丹的衣服,席丹回頭嘲諷說:「你這麼想要我的球衣,賽後我可以給你。」馬特拉吉聞言隨即大罵義大利三字經,並說了侮辱席丹母親和姊妹的言語,激怒了席丹,而有頭槌之舉。

    至於馬特拉吉辱罵的詳細內容,馬特拉吉否認侮辱席丹的母親,只承認當時回嘴說:「比起你的衣服,我更想脫你老婆的。」席丹雖不願轉述當時的言詞交鋒,但在媒體詢問下被動地承認,馬特拉吉罵他「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恐怖份子妓女的兒子。」蓋席丹的父母親是阿爾及利亞人,他們全家都信仰伊斯蘭教也。

    馬特拉吉為自己辯護道,他所用的詞語,在足球場上每天都可以聽到上百遍,他自己也經常被別人罵。言下之意,他並沒有做出格外不當的舉動。這也才讓我們這些局外人發現,原來足球場上的髒話污染這麼嚴重,球員之間是這麼缺乏風度。

    有些人會舉喬丹或其他NBA球星的例子,認為用垃圾話讓對手失去冷靜是球場上的必要技巧之一。不過喬丹他們常講的垃圾話多是:「菜鳥,你守不住我的啦。」、「讓你投啊,你投啊,反正你也投不進。」之類,讓人感到羞辱但還算在尺度邊緣的話。像馬特拉吉直接問候對方女性家人,罵人家妓女或恐怖份子,或者要脫人家老婆衣服,這實在就太過份了。

    隔天在網路上,遇到一些朋友評論席丹:「使用暴力就是不對」、「在冠軍戰又是生涯告別戰被判紅牌下場就是蠢」,並且把法國敗戰的責任推到席丹頭上。依理論理,他們說的不錯,但我對席丹是感到同情的。

    要罵席丹笨很容易,但難道席丹自己不知道這樣做很笨嗎?席丹不是魯尼,他是身經百戰,素來沉穩內斂的大師級人物,怎會如此輕易被挑撥?

    如果我們未曾收看現場轉播,而是早上醒來,看一段三十秒的電視新聞,報導高度聚焦在衝突的瞬間,頭槌的畫面不斷快速慢速地重播,那麼我們看到的席丹便是一個無緣無故使用暴力、粗魯兇惡的傢伙。但如果從一開賽就完整地看完全場,甚至從分組預賽就開始關注法國隊的表現,對席丹的觀感絕對是不一樣的。

    一九七二年出生的席丹,今年三十四歲,是體能極限邊緣的老將。他兩年前就宣他兩年前就宣布自國家隊退休,但這次又重披戰袍帶領法國進軍世足。法國在本屆賽會不甚順利,開幕前與中國隊踢熱身賽,二號前鋒席塞被一個合法鏟球踢傷,無法在正式比賽上場,直到冠軍戰結束時他都還拄著柺杖。分組預賽,法國先是被南韓和瑞士逼和,在世足賽五連不勝,眼看就要不名譽地連著兩屆在預賽就被淘汰。關鍵的第三戰,對手是曾因球員向政府索取薪水和獎金不成而揚言罷賽的多哥。此役席丹累積兩張紅牌不能上場,法國隊直到下半場踢進一球,才擠下南韓以第二名進入複賽。

    法國隊的平均年齡達三十歲又一百九十一天,是三十二強中最老的球隊,因此始終不被看好,對手也都信心滿滿地撂話。西班牙的勞爾對席丹嗆聲、巴西的羅納度對席丹嗆聲,葡萄牙的菲戈也說要陪這位皇馬隊友踢最後一場球,席丹總是沒什麼吭聲,只默默將這幾位皇馬隊友一一踢回家去。

    終於踢到了冠軍戰、踢到了延長賽,經過七場高強度的比賽,球員們只能用意志力來支撐。延長賽下半場,包括席丹在內,雙方許多球員都不太跑得動了,沒有持球的時候顯然移動得意興闌珊。

    在比賽中,席丹一度因為與義大利後衛爭頂而倒地。他坐在地上,臉上帶著恬靜的微笑,對場邊的法國休息區示意自己的肩膀受了傷,召喚醫護人員進場。那一定很痛,不然他就可以自己走到場邊接受治療。他不是在爭取同情,因為他沒有對裁判說半句話。

    當時他的表情,是本屆賽會中,我所看到最迷人的表情,勝過所有進球的激動、獲勝的狂喜或者受傷的痛苦、敗戰的傷心。那是一種不怨天不尤人,帶著大將之風的恬淡笑容。

    我完全被這個表情折服。因此即便席丹在身心俱疲時頭槌馬特拉吉,我不能同意他的這個作法,但仍然是同情他的。

    頭槌事件在媒體高度關注下,也許會有進一步的發展,但應該不可能重賽,義大利奪冠的結果也不會改變。席丹有可能被沒收金球獎,無論如何也都洗刷不掉在生涯最終戰也是世足冠軍戰紅牌下場的污名。

    可其實,我偷偷覺得,席丹會因為這一個頭槌而成為真正的傳奇巨星。試想,如果沒有這一槌,席丹就算捧得金杯,也不過是成就了一段「普通的佳話」而已。可是,在冠軍戰、告別球員生涯前幾分鐘,因為紅牌下場,而且是非常罕見地頭槌對手,這可不是隨便可以見到的場景。隨後鬧出的真相調查風波,以及各方意見的爭論,都讓席丹和本屆賽事在冠軍戰落幕後保持了高度的話題性。

    就像許多人不曾親身目睹馬拉度納的黃金時代,但都聽說過他的「上帝之手」。可以想見,全球數十億足球迷和為數更多看熱鬧的速成球迷們,將會對此爭論不休好一陣子。席丹的紅牌,在每屆世足賽也都會被人重新提出來津津樂道一番,甚至在百年後,仍然會是世足的一大歷史事件。

    人們會永遠記住席丹。而我,一介看熱鬧的速成球迷,會永遠記住席丹因傷坐地時的微笑。

    2 comments:

    1. Anonymous26/7/06 15:02

      發現一個錯字哩,席丹在預賽第三場是累積兩張黃牌(視同一張紅牌)而非兩張紅牌。特此更正。

      ReplyDelete
    2. 謝謝你的更正。我都沒發現哩 :~

      ReplyDelete